以创制性立法推动产业创新,以开门立法把基层声音传递到每一部法律,用“小快灵”精准立法高效破解问题……南京是我国最早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城市。自1986年地方组织法赋予立法权以来,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陆续制定修改法规165件,目前现行有效100件。
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年来,南京立法工作与改革发展相同步,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52件,覆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所盼、生态肌理、文脉传承的方方面面,为全面推进法治南京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创制性立法,17部首创性法规“打样”
从护航产业创新到推动治理破壁,从聚焦“关键小事”到赓续历史文脉……十年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创制性地方性法规24部,其中首创性法规高达17部,不断引领法治走向纵深。
从记忆到共识,从行动到制度。作为全国首部专门保障国家公祭活动的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实施以来,在促进国家公祭活动保障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方面填补了立法空白。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保护具体烈士纪念设施的“点”上立法,让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长出“刚性牙齿”。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制度保障。飞速发展的大模型正重塑着千行百业,玄武大模型工厂围绕“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核心要素布局,已推出12个行业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的生成式大模型占全省的1/4。南京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其刚介绍,在《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若干规定》的护航下,全市12个区及42家市级部门已经建立起一支首席数据官队伍;正在积极探索打造“城市之眼”感知系统融合平台,对整座城市实施“一网通管”,技术和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梯队。
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方面,南京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出台《南京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条例》,其中明确扶持“金陵医派”等地方特色中医学术流派创新性转化发展。据介绍,南京正依托南京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开展金陵医派的挖掘保护研究传承工作,完成“民族瑰宝: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金陵医派文化建设”项目等。
开门立法,“原汁原味”听民声
地方立法解决的是法治通达群众、通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共商共议,方有良策。
“在参与《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修订过程中,从产业一线群众对于一味追求知识产权数量的意见中,我提出应当在产业科技创新政策、项目实施中加强专利质量和价值贡献导向,避免简单专利数量考核和约束指标的意见,意见在条例中有所体现。”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主任汪旭东说。
如何将“法言法语”和“民言民语”转换,培养公众参与立法的习惯?红花街道汇景和园社区退休居民卢琦感叹道:“《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立法征询时,社区专门组织座谈会,不仅认真解释每一个条款,还‘原汁原味’地记下了我们的意见,真正做到了‘开门立法’。”
将征集的意见转化为法规条文,是坚持“开门立法”的目的。2015年,南京首批设立18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目前已扩容至48家,覆盖高校、街道、企业等多类主体。其中,红花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示范点,组建150人的立法信息员队伍,累计为30余部法规征集建议379条,22条被采纳。比如在《南京市残疾人保障条例(草案)》意见征求过程中,街道逐一走访辖区的残疾人,提出增加“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残疾人联合会作为共同责任主体”的意见建议在条例第十三条中最终体现,大家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从“家门口的立法”到线上征集意见,南京正将开门立法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参与31部地方性法规意见征集活动,提出956条立法建议,成为汲取群众智慧、破解制度难题的“源头活水”。
创新方法,“小快灵”立法频频破圈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近年来,一部部带着温度的“小切口”立法在南京结出了硕果。近年来,南京每年立法计划都安排“小快灵”项目,共出台7部“小快灵”法规,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不断提高。
如今,到宪法公园举行成人礼、拍婚纱照,成为年轻人的潮流打卡方式。随着南京宪法公园越来越火,在2023年,南京开展了全国首部宪法公园(广场)“小快灵”点上立法,出台《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南京宪法公园使用管理的决定》。
同样聚焦“小切口”,2025年刚刚制定出台的《南京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仅20条,聚焦社会关注的体育经营预付卡问题等深入挖掘,着力提升预付卡监管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决定内容直奔主题、直指工作实际。
在2021年,南京都市圈就从轨道交通这一小切口切入,《关于加强跨市域轨道交通运营和执法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全国实质性推进跨区域协同立法,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率先探索。2022年,围绕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出台,这是推进“小快灵”地方立法的又一力作,推动实现“1+1+1>3”的功效。
面对群众诉求,每一部“小快灵”协同立法的生动实践,都让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愿景愈加清晰。据了解,今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携手镇江市人大开展小快灵立法,为保护南朝陵墓石刻这一历经1500年有幸遗留至今的珍贵文化遗产,提供制度支撑。
立法实效,让法规条款“落地生根”
正午时分,76岁的王阿姨和爱人在南京市中心医院医养中心食堂用餐,她告诉记者:“生活在这里太方便了,中心提供了专业化的医养服务,还经常组织绘画、写字、唱歌活动,让我们的晚年幸福感满满。”
养老服务的健全细化,与法治护航密不可分。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徐贻珠介绍,《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明确,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月2小时免费照护服务。目前,全市20多万名特殊困难老人被纳入定期探访关爱机制,近1.3万名特困老人实现“应养尽养”,1.6万多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按需入住”,4.2万余户困难老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南京长江岸线长约280.82公里,治理难度不小。近年来,南京切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十里造船带”蝶变为“春江十里”。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项阳介绍,《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以来,长江南京段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深化联合河湖长制,建立长江河道段格化管理机制,划分162个长江岸线段格,建成28个“河长制”主题公园。如今,一江碧水、群鸟翔集的画卷徐徐展开,人们偶遇长江江豚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从“纸上”落到“地上”,一部部地方性法规正在生根见效,推动良法走向善治。踏上新征程,南京将继续以健全的机制保障质量,以开放的姿态汇聚民智,以精准的领域服务大局,以创新的方法提升效能,探索立法推动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专业炒股配资咨询,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炒股资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